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1999, 02, 16-19
审美习成:孔子人性心理学说探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孔子的人性心理思想涉及到对人性的本源、结构、价值趋向以及人性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分析。本文把孔子论人性发展的心理机制的思想概括为“审美习成论”。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64.

② 关于《易传》的作者,学界说法不统一,本文据金景芳、南怀瑾等的观点,认为乃孔子所作。参见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③ 潘菽.心理学简札(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02-103.

④ 朱熹.周易本义·卷三.

⑤ 朱熹.周易本义·卷一.

⑥ 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⑦ 戴震.戴震集·孟子字义疏证·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⑧ 刘宝楠.论语正义·学而第一.

⑨ 朱熹.论语集注·卷一.

⑩ 《阳货》日:“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 《论语正义》注:“孔子言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

(12) 如《论语·八佾》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3) 南怀瑾.论语别裁·学而第一·学而有何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9.

(14) 如《论语·述而》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又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子罕》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论语·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又:“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等等,表明道德学习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

(15) 《论语·雍也》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子罕》载孔子对人生的感悟与山水的规律性变化之间的契合,说:“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说明知识学习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16) 蒙培元.儒家论乐[A].载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90寿庆纪念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9.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848

引用信息:

[1]刘华.审美习成:孔子人性心理学说探析[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9(02):16-19.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