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1876

职业教育研究

  • 基于职业技能需求的高等教育专业分类思路探讨

    杨振军;

    针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不清及劳动力市场上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从高等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角度,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人才培养规律,提出基于职业技能需求的高等教育专业分类思路,引导高校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推进专业建设。

    2021年06期 v.19;No.7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 我国职业教育收益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杜小丽;刘云波;

    收益作为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备受关注。为梳理我国职业教育收益相关研究,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与职业教育收益研究相关的167篇文章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发现:职业教育收益相关理论的探索、职业教育成本收益的测定研究、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本收益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职业教育收益研究等主题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收益研究的热点内容,且学校外的职业培训的成本收益研究将会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建议从理论基础、研究深度、研究边界等方面,对未来的职业教育收益研究加以改进。

    2021年06期 v.19;No.79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兼论国际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李冠源;王丽;

    高质量职业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形成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应深入分析专业设置、课程构建、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评估机制五个要素,并相应提出专业设置是否“对口”、课程构建是否“衔接”、师资水平是否“达标”、教材建设是否“匹配”、考核机制是否“有效”等五个实施举措,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劳动力支撑。

    2021年06期 v.19;No.79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湾区发展研究

  • 新时代深圳精神的生成、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黄月细;谢丽燕;

    新时代深圳精神是在深圳特区40年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再出发并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新使命的崭新时刻提出的。其内涵是“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新时代深圳精神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是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的精神向导,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同时也为丰富发展中国精神提供鲜活的精神养料。

    2021年06期 v.19;No.79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 政府网站翻译现状的传播学审视——以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政府网站英文版为例

    徐彩华;

    在如今网络普及的时代,城市政府网站的翻译逐渐成为了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政府网站的翻译的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行为,因此可借鉴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分析政府网站翻译。根据政府网站翻译的特点,传播意图以及传播效果可作为评价政府网站翻译质量的两个维度。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深圳、广州、澳门和香港)是我国城市外宣的先行者,因此,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的政府网站翻译十分具有研究意义。从传播意图和传播效果这两个维度出发来审视这几个城市的政府网站翻译有利于城市外宣水平的提高。

    2021年06期 v.19;No.79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 深圳“滨海客家”定位初探

    黄震;

    宋元至明清时期,闽粤赣等省的客家人陆续进入到深圳地区,特别是清初的“迁海复界”事件后,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大量的客家人移民至深圳各地。从清中期至近代,客家人成为深圳地区人口最多的汉族民系,是客家人在我国沿海地区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深圳客家受到自然环境和民族交往的影响,呈现出海洋文化色彩,被学界称之为“滨海客家”。开展深圳“滨海客家”的定位研究,发挥深圳客家的“地缘、人缘、商缘”优势,有利于深圳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深圳都市圈”文化经济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深圳客家与全球客家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互动,有利于推动深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21年06期 v.19;No.79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党史学习教育

  • 党史学习教育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研究

    胡清兰;

    在党史学习教育视域下,推进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不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质量,也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长效化。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基础性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员教育管理具体制度逐步成熟,正在推动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管理实践形成制度。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一是需完善不同领域的党员教育管理经费制度,强化执行保障;二是需完善不同群体党员教育管理问责制度,优化制度体系;三是需完善线上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突破时空限制。

    2021年06期 v.19;No.79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 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路径研究

    邓妍;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重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大学生第一门思政课,有必要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其中。就教学而言,必须通过强化教学实效、精准对接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打造优良的师资队伍五条路径,使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融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师资建设之中,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育人效果的同频共振。

    2021年06期 v.19;No.79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 论革命歌曲作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

    杨超;

    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引领他们在党史学习中汲取健康成长、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多种载体的有效协作,其中革命歌曲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史、中国革命史的艺术化呈现,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以革命歌曲为载体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即通过弘扬革命歌曲艺术之美,伴之以解读、重温革命歌曲所蕴涵的革命历史与革命价值观,由情入理、潜移默化地推动青少年知史爱党。革命歌曲之所以能作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载体,一方面在于其生动地承载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另一方面还在于其具有主流价值引领的维度、正向情感渗透的温度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高度等优势。充分发挥革命歌曲的载体作用,需要革命歌曲进校园、进社会、进网络,需要彰显革命歌曲艺术美的感染力及其蕴涵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观,需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2021年06期 v.19;No.79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教学改革与研究

  •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凌新文;仇怀凯;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重点内容是培育劳动价值观,实施形式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劳动教育的价值表现在三个层面,社会价值层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文化价值层面是塑造学生劳动价值观、育人价值层面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开展,应从内化劳动精神,构建家、校、社、政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丰富的劳动形式,专业教育课融入劳动元素等四个维度着手。

    2021年06期 v.19;No.79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 基于职业素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保险实务”课程为例

    王丽;张嫄;金娟;李珏;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在各行业迅猛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基于职业素养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将职业素养与人才培养进行多角度融合,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方式将职业素养融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2021年06期 v.19;No.79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 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高职课程混合式精准教学探究

    陈煜;刘俊;崔英杰;

    高职招生方式的多样性导致高职生源的差异很大,尤其是高职扩招后,带来了更为多元化的生源。为了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实现其个性化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业务”课程为例,基于SPOC翻转课堂,进行混合式精准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包含资源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部分的教学模型。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继续探索研究提供了基础。

    2021年06期 v.19;No.79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职教经验与借鉴

  • “产教科”融合互促 “岗课赛”融通提质——创新型集成电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丘聪;李春霞;符万鹏;李世国;许志良;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芯构群”组建了高职院校首家微电子学院,实施“产教科”融合互促机制,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建成了基于混合所有制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芯火”特色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汇聚优质育人资源,头部企业捐建了从芯片设计到芯片应用的全链条人才实训基地,“以岗建课、以赛促学”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依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微电子专委会和世界技能大赛两大高端平台,在教学科研、三教改革、技能大赛、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标准国际输出等方面多点开花,产教融合示范引领效应开始显现。

    2021年06期 v.19;No.79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